网站首页 > 理财知识 >

青海滨地钾肥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冷湖滨地钾肥)

2023-05-05 17:13:02 理财知识 阅读 0

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记金铁集团镒康公司专业技术团队带头人汪世磊

本报记者 运主伦 实习记者 孙振杰 赵晶玲

因陋就简、修旧利废、艰苦创业。在无资金、无技术的情况下,金铁集团镒康公司专业技术团队靠着外出参观带回来的音像资料,认真钻研反复试验,报废了20万口锅具之后,终于在破旧的厂房里成功打造出了第一口承载着金铁集团转型的锅具。锅具一面世,就受到市场的欢迎。一年多时间,锅具等产品销售收入就达到3000多万元。

“80后”汪世磊就是这个专业技术团队的带头人。该团队已掌握了锅具生产流程全部核心技术,拥有自主创新的三大工序技术秘密。

3月6日,市委书记王建太在金铁集团调研时说:“金铁集团在艰难境地求生存的精神,值得许多企业学习。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金铁集团镒康公司研发团队吃苦耐劳,永不放弃的创新创造精神。”

金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伟说:“企业在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品转型时,正是金铁集团最困难的时候,连续6个月没钱给职工发工资,就是靠汪世磊等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创造,硬是为企业产品升级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这种职工的创新创造精神,在我们困难企业显得尤为珍贵。”

拒绝高薪挽留 扎根金铁

1984年出生的汪世磊,毕业于鄂州大学。从上班开始,见证了金铁集团的辉煌和衰落。2008年,在金铁集团效益最好的时候,汪世磊成为一名产业工人,他的命运和金铁集团的兴衰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言语不多,爱钻研是汪世磊最大的特点。走出大学校门,进入金铁集团后,他从学徒工干起,刻苦钻研机械原理和设备性能,坚持从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哪里有故障哪里就有他的身影,通过不断的磨练,很快成了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师傅眼中的好徒弟、领导眼中的好苗子。

2012年,汪世磊和金铁集团一样步入快速成长期,他被调到公司炼铁厂担任设备技术员。这里设备多、任务重,可他无怨无悔,常常顾不上休息,加班到深夜,抓管理、订规范、预检修、严诊断,静下心来认真当好设备的“主治医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设备痼疾,解决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题。他先后参与了98平方米烧结机技术改造设计、烧结脱硫系统生产攻关、球团大修和链板机改造、烧结混合机传动系统故障处理及520立方米高炉停炉方案制定等重大项目。

经过几年的“淬火”锤炼,汪世磊成长为一名技术全面的设备管理人员。

随着国家钢铁去产能政策,国内钢铁行业进入严冬,规模不大的金铁集团,日子更加难过,大高炉停产,人员富余。2015年,金铁集团组织部分有修理技术的工人,前往1000多公里外的青海滨地钾肥公司从事设备运保和技术服务工作,其实就是劳务输转。汪世磊就是其中的一员。

“企业好,才有职工的好。”汪世磊深深地感到企业才是自己的靠山。

在青海,汪世磊充分发挥个人技术专长,在设备维护保养、定修检修及设备管理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得到青海滨地钾肥公司负责人的高度评价。合同期满后,企业以高薪挽留汪世磊,但对金铁集团有着深厚感情的他说:“我的根在金铁,我要用实力和技术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完成规定工作任务后,汪世磊回到了培养他成长的地方。

无资金无设备 试验用了20多万口锅具

企业的转型,主要靠资金和技术做支撑。2016年,当金铁集团提出转型发展时,职工已6个月没有发工资,账面没有资金。破旧的厂房和生铁原料就是转型的原始资本。

经过企业兴衰洗礼的汪世磊已成熟了,他作为研发团队的核心,全程参与了精品锅具的研发。

当时,按市场行情测算,建锅具厂房需要资金2000多万元,技术转让费用400多万元。要钱没有,就改造东大山铁矿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厂房,建设中频熔炼炉压铸锅具,汪世磊和他的团队边建设边生产锅具毛坯。

在许多人的眼里,锅具的铸造应该很简单,铁水浇铸,打磨之后就可以了。而在实际操作中则复杂得多。仅压铸锅具毛坯一个环节,汪世磊和他的团队就用了45天,浇铸试验了两三万口锅,逐渐掌握了如何让铁水达到最佳压铸条件,同时还能保持“人参铁”品质的方法。

这个秘诀成为金铁集团掌握的独有核心技术,但这仅仅是锅具生产的第一步。

在锅具研发的日子里,每一个环节都是汪世磊和他的团队创新创造的过程。因为,在决定上锅具项目之前,金铁集团的每一名技术工人都没有接触过精细的锅具生产。没有资金引进成套生产设备,每一个生产环节都是工人在自行研发生产工艺。汪世磊说,在锅具打磨环节上,由于锅具无法固定,打磨机的底盘高速旋转,放在上面的锅就飞出去了。汪世磊靠自己的理解,生产了一套特殊装置,将锅具固定在高速旋转的转盘上,打磨出来的锅具像丝绸一样光滑,像镜子一样明亮。

2016年,金铁集团镒康公司组织进行锅具高温渗氮技术攻关。渗氮,就是经过处理后,在锅具表面形成氮铁化合物层,使其表面硬度增加,起到防刮耐磨的特性,这是锅具生产最关键的核心技术。仅引进渗氮技术,就得花费400万元。企业没有钱,只能依靠自己的专业团队进行创新创造。

汪世磊一头扎进技术攻关中,不断进行设备调试,通过查找资料,反复进行试验,不断调整渗氮介质,优化工艺参数,经过几万口锅具的实验,掌握了铸铁锅具在不同温度、不同介质、不同时间段的工艺参数,形成了自己独有的技术秘密。

清理老旧厂房,维修二手设备,利用废旧材料,修复闲置装备,从零开始,建成了精品锅具生产线和精密铸造生产线。汪世磊从头学起,利用十个多月时间,稳定了生产工艺,掌握了生产流程全部核心技术,拥有了自主创新的三大工序技术秘密,实现了锅具的规模化生产和壶具等工艺品的研发制造。

从设备安装调试,到打通压铸、打磨、渗氮、氧化等16道工序的所有技术瓶颈,汪世磊和他的专业技术团队先后用20多万口锅具进行了试验。当第一批合格产品出炉时,这不仅是金铁人“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金铁人面对企业生存发展,与市场需求“赛跑”的勇气与担当。

一口锅承载了一个企业转型发展的希望。在金铁集团最困难的时候,这口锅稳定了职工的心,让企业看到了转型生存的方向。

爱钻研肯吃苦 团队合作结硕果

在采访汪世磊的时候,他说的更多的是和他一起共事的团队成员。他说,没有团队成员的共同协作,就没有“金镒康”锅具的面世。

金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伟说:“在金铁集团最困难的时候,企业员工艰苦创业、自力更生、不等不靠,把企业从死亡的边缘,拉到了求生存、促转型的轨道上。职工的专业技术创造力显得尤为珍贵,尤其是在研发锅具的时候,汪世磊和他的团队成员团结协作起到了关键作用。”

这个专业技术团队加上汪世磊最初只有5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特点:爱钻研,肯吃苦,都能把全部的心思和精力用到锅具产品的研发上。

老职工王集枢快要退休了,按大家通常的看法,他已经没有多少激情和闯劲了。但在锅具压铸调试过程中,王集枢和汪世磊一起,一连45天守在现场,每天熔化铁水,压铸锅具,观察分析铁水的温度和压铸时间。他盯着秒表,在4个机位上寻找最佳压铸时间,总结出了一套科学的方法,取得挤压铸造工艺技术突破。这个环节的创新试验,王集枢陪同汪世磊反复试验了2万多口锅具。

老企业虽然包袱沉重,但培育了一批执行力强的产业工人,这是企业最厚重的财富。

在锅具研发的每一个环节,都渗透了技术工人的大量心血。每一批次锅具渗氮的时间都在48小时以上,为了准确控制各项参数,掌握第一手资料,成品车间负责人赵金主动放弃休息时间坚守在渗氮炉旁,根据设备运行状况及时做出调整,随时向汪世磊报告参数变化和设备运行情况。在两个月的技术攻关期间,赵金有50多天没有回家,为此,家人没少埋怨他。

锅具经过渗氮处理后,还有一个拉研抛光的过程。经过渗氮处理后,锅具的磁性降低,清理锅体表面附着物时,靠磁力吸附的装置不起作用,转盘高速旋转时,锅具飞出转盘摔得粉碎。汪世磊一筹莫展,几天吃不下饭。一次,他和技术工人冯继元盯着拉研机动起了脑子,突然想起了在电视上看到的安装汽车玻璃的吸附装置,心中豁然开朗。他们设计加工了一套真空装置,将弱磁性的锅具固定,解决了生产难题。

锅具成型后,给锅具打孔安装锅把时,铆钉孔的位置很难精准定位,不是把孔打偏了,就是孔径不合适,导致大量成品在最后一道工序报废。就这么一个小小的细节,难住了汪世磊和他的团队。一次下班时间,汪世磊偶然看到车间的挂钟,时针和分针走成一条线段,他心中灵光一现,设计制作了一个固定圆盘,用圆盘上固定的点和活动卡簧,可以轻松地确定锅具的打孔位置,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锅具合格率。

汪世磊和他的团队就是靠拼命钻研的劲头,攻克了锅具生产的一道又一道难关。就是在这些企业技术工匠们的创新创造下,金铁集团走出了谷底。汪世磊被金铁集团评选为先进工作者和劳动模范,并当选为市第八次党代会代表。

2017年11月,金铁集团2万吨高端耐磨铸铁件项目二期工程开工建设,主要以生产高端搪瓷铸铁锅具和小型民用铸铁件为主,设备采用全自动生产线,计划今年6月份建成投产。目前,汪世磊和他的团队再一次开始了新技术、新工艺的学习和探索,着手新产品开发和新装备的安装调试工作,踏上了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

相关内容

青海滨地钾肥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冷湖滨地钾肥)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