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财经资讯 >

2013 银行活期存款总额(2013 银行活期存款总额是多少)

2023-05-04 15:47:22 财经资讯 阅读 0

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前几篇文章宇哥介绍了银行的主营业务,那么这些业务又如何转变为银行的收入呢?在研究银行财报的时候,我们又该注意什么呢?

银行的收入主要分为净利息收入和非利息收入两大部分。其中,净利息收入是银行通过吸收负债并将其配置到相应的资产端而获取的利息差, 而非利息收入主要是依托中间业务收取的手续费。


净利息收入

本质上,净利息收入是银行作为经济活动中的信用中介,承担相应的信用风险产生的利润,是银行的利息收入减去利息支出后的差额。其中, 利息支出是银行通过多种渠道吸收负债时支付给储户或者同业的利息,主 要对应的是银行的负债业务。银行的负债主要包括存款负债、同业负债 (含同业拆借和同业存单)和央行拆借这三部分,所有这些产生利息支出的负债称为计息负债。

利息收入则指银行将资金配置到各种资产后获取的利息,主要对应 的是银行的资产业务。产生利息收入的资产主要包括信贷资产、投资资产、同业资产和存放央行款项这四大类。其中前两类是主动配置资产。 而同业资产中有主动配置的,比如四大行买入同业存单;但也有被动配 置的,比如存放在其他银行应对清算的存放同业款项。最后一类,存放央行款项基本是被动配置资产,主要是央行收取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和银 行存放在央行的超额准备金。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为1.62%,超 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为0.72%。目前,除了倚仗网点优势的国有大行和倚仗科技优势的招行存款平均成本低于存款准备金利率外,其他大部分银行的存款成本都高于1.62%。这样来看,存款准备金资产基本就是个赔钱的买卖。


在投资者研究银行净利息收入的时候,有几个重要的概念需要准确理解其含义,这里将其列出来供参考。

•生息资产:金融机构以收取利息为条件对外融出或存放资金而形成的资产,在国内银行财报中最常见的包括贷款和垫款、投资资产、同业资产和存放央行。

•计息负债:指金融机构负债当中需要支付利息的债务,常见的包括客户存款、同业或其他金融机构存拆放、应付债券(主要是同业存单)和向央行借款。

•平均资产收益率;用利息收人除以生息资产的平均余额,经过年化处理后得到的百分比,主要用以表示资产的平均获利能力。

•平均负债成本率:用利息支出除以计息负债的平均余额,经过年化处理后得到的百分比,主要用以表示银行获取资金的成本。

•净利息收入=利息收入-利息支出

•净利差=平均资产收益率-平均负债成本率

•净息差(净利息收益率)=净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

其中,净利差和净息差是投资者经常会搞混的两个概念,两者之间的数值通常情况下是净息差略高于净利差。按照上面的公式:

净利差=平均资产收益率-平均负债成本率=利息收入/总生息资 产-利息支出/总计息负债

净息差=净利息收入/总生息资产=(利息收入-利息支出)/总生息 资产=平均资产收益率-利息支出/总生息资产

如上所示,当总计息负债小于总生息资产的时候,净息差就大于净利差,反之同理。而通常来讲,银行的自有权益(非计息)也会用于生息, 多数银行的总生息资产约等于计息负债+银行净资产。所以,对于多数银行来说,其净息差要高于净利差。

净利息收入增速

目前,在中国银行业的营收中,净利息收入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基本上净利息收入占总营收的比率高达60% ~80%。评估净利息收人的成长性对于评估营收的成长性非常重要。我们不妨看一下净利息收入的增速容易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净利息收入的增速

=当年的净利息收入/上年的净利息收入-1

=(当年的生息资产x当年的净息差)/(上年的生息资产x上年的 净息差)-1

=(生息资产增速+ 1) X (净息差增速+ 1) -1

我们可以看到,净利息收入的增速主要取决于生息资产增速和净息差增速,其中生息资产增速主要依赖于银行的总资产增速(生息资产占比通常是比较稳定的)。那么,剩下需要关注的就是净息差的增速了。可以毫不客气地说,净息差是评估银行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银行股投资者经常说:经济繁荣期看息差,经济衰退期看不良。这里的息差指的就是净息差。


净息差

净息差是评估一家银行的重要指标,初级投资者可以通过银行定期报告中披露的净息差来静态评估哪家银行的盈利能力强。但是,对于高级投资者,仅仅评估净息差是不够的,相同净息差的银行,有的可能是依靠给高风险客户放贷获取高息差,有的可能是依靠低获取成本负债给低风险客户放贷达成的高息差,显然这两种银行获取相同的息差所冒的风险是完全不同的。最后,对于顶级投资者,除了能够分辨净息差的含金量外,还需要对银行净息差的趋势进行预测。


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

如果想要正确地认识净息差,首先就要对生息资产和计息负债的组成、占比和利率特点有所了解。先来看看生息资产,生息资产主要包括贷款/垫款、投资、存放央行、拆放同业资产这四大类。通常来讲,银行的生息资产中,贷款/垫款占比较大,对于业务比较保守的银行(如四大行) 而言,贷款/垫款占比在70% -80%;而对于经营比较有特色的银行,可能投资或同业资产占比较高,而贷款占比只有50%左右(如兴业银行)。 相较于贷款/垫款,过去投资类资产受到的监管较少,更容易成为银行潜在风险和超额利润的来源。但是,随着监管机构不断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力度,银行正在重新加大对贷款/垫款的配置力度。在生息资产中,存放央行的规模取决于存款准备金率,而收益率由存款准备金利率决定。所以, 存放央行这一类我们基本不用过多关注。

再来看看计息负债,计息负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存款、向央行借款、 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主要是同业存单)。通常来讲,存款占据了银行负债的主要部分,基本上超过50%,有的大型银行存款比例高达80%以上。 向央行借款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负债方式,向央行借款的利率通常遵守央行的拆借利率。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中的同业存单都算作同业负债,同业负债的特点是:久期短,成本对于市场流动性非常敏感。通常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的久期都在1年以内。银行间市场的利率对于银行间的流动性非常敏感,一旦市场上流动性收紧,银行间市场利率就会大幅飙升。 根据监管机构的最新规则,银行的同业负债占比不得超过总负债的1/3。


谁在影响净息差?

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资产负债对银行净息差的影响。我们选定了两家银行进行对比: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对比二者2017年的年报数据,如 表4.1、表4.2所示(均原文引自公司年报,为体现年报原始内容格式,未做任何调整。)。

投资银行股之净利息收入

投资银行股之净利息收入


通过对比招商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数据,可以看到在资产端,招行的生息资产平均收益率为4.06%,而交行则为3.83%。细分项对比可以发现, 两者在存放央行、同业资产和投资资产(证券投资)上的收益率都相差不大。在资产端收益率中,差距最大的就是贷款和垫款,招行贷款和垫款的平均收益率是4. 81%,交行客户贷款及应收款项的平均收益率是4.59% , 而且贷款在资产列表中占比最大,所以招行的生息资产收益率最终力压交行。

我们继续对比两家银行的负债端。招行的负债综合成本是1.77%,交行则高达2.39%。如果观察两者的负债成本,可以发现在存款和同业负债这两类负债中,招行的成本都远低于交行。招行的存款成本只有1.27%, 而交行的存款成本却高达1.86%。类似地,招行的同业负债成本率是 2.74%,比交行的3.22%低了48个基点。除了单项负债利率低以外,不同负债的占比也是交行负债成本偏高的重要原因。在所有负债中,成本最低的是存款,而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主要是同业存单)的利率就偏高。 通过观察可以发现,交行的存款占计息负债的比重只有62.85%,比招行的72.21%低了将近10个百分点。这10个百分点的存款缺口,交行只好通过成本更高的同业负债和应付债券来填补。

所以,从上面的分析来看,银行的净息差主要的决定因素包括:贷款利率、存款成本、同业负债成本、负债和资产的配置占比。那么,接下来我们就继续分析这些差异究竟是如何产生的。


更高的贷款利率,更低的负债成本

通过前面可以看出,招商银行的净息差之所以能够高出交通银行近70个基点,主要依靠的是更高的资产端贷款利率,更低的负债端存款 利率和利率低、占比少的同业负债。那么,我们就分别分析一下究竟为什么招行在资产和负债两端都能做到这么好。

资产端

首先看贷款利率,根据2017年招商银行披露的年报,其贷款利率如表4.3所示。和表4. 2中交通银行的数据对比,可以看岀主要的差异有如下三点。

(1) 招商银行的公司贷款收益率明显低于交通银行。招行的贷款利率 是3.99%,交行的是4.29%。

(2) 招商银行的零售贷款利率显著高于交通银行。招行的零售贷款利率为5.81%,交行的是5.35%。

(3) 招商银行的零售贷款占比接近50%,远高于交通银行的30%左右。

投资银行股之净利息收入

那么,招商银行的零售贷款利率究竟为何可以高出交通银行这么多呢?这就需要从这两家银行的零售贷款结构上找差异了。首先,来看看交通银行的零售贷款结构,2017年年报附注8.1,如表4.4所示。

投资银行股之净利息收入


从表4.4中可以计算岀,交通银行按揭贷款占零售贷款的比例高达 63.6%。众所周知,按揭贷款由于抵押品充足、不良率低而一直为各家银行所追捧,所以相对贷款利率就比较低。而交行利率较高的信用卡透支贷款的占比不足30%。如果和招行对比,就可以看出明显的差距了。根据招 行2017年年报,如表4.5所示,经计算,按揭贷款占零售贷款的比例只有约46.7%,而高收益的信用卡贷款、小微贷和其他贷款占零售银行贷款的比重超过50%。信用卡、小微贷和消费贷等都是招行多年着力布局的零售业务。以信用卡为例,招行在2003年发行国内首张符合国际标准的信用卡,用时四年即实现了盈利,这一奇迹被写入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教材。

投资银行股之净利息收入

负债端

看完了资产端,再来看看负债端,负债端的存款成本是拉开招行和交行负债差距的重点。逋过比较两家银行对存款的描述,就可以很容易地发现招行存款成本低的秘密。

交通银行:

从本集团客户结构上看,公司存款占比为67.94% ,较年初上升0.13 个百分点;个人存款占比为31.99% ,较年初下降0. 10个百分点。从期限 结构上看,活期存款占比为50.67% ,较年初下降1. 10个百分点;定期 款占比为49.26% ,较年初上升1.13个百分点。

招商银行:

截至2017年12月31日,本集团活期存款占客户存款总额的比例为 62. 84%,较上年末下降0. 10个百分点。其中,公司客户活期存款占公司 客户存款的比例为58. 03% ,较上年末上升0.78个百分点;零售客户活期存款占零售客户存款的比例为72. 64% ,较上年末下降1.44个百分点。

通过以上描述不难看出,更高的活期占比、更高的高收益零售贷款占比帮助招商银行在净息差数据上完胜交通银行


加息、降息对净息差的影响

加息、降息对于银行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外界因素变化,会严重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加息和降息是央行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通常在经济不景气、物价指数下行的时候,央行通过降低存贷款基准利率来降低企业的财务成本,达到刺激经济的目的;而在经济景气、物价指数大幅上行的时 候,央行通过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来增加企业的财务成本,给过热的经济 “踩刹车”。

目前我国正处在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很多利率政策都还在变化之中。我国现在的利率还是双轨制,即存在基准利率和市场利率两套利率体系。基准利率是由央行公布的参考利率,主要用于存款和贷款业务,银行可以按照自己的业务需求进行一定比例的上浮和下探。而 市场利率是由银行间市场通过交易报价自发产生的,主要用于同业拆放业务。


对称加减息

首先,加息也好,降息也罢,通常来讲各个档期的幅度是对应的,比 如,一年期贷款涨0. 25个百分点,一年期存款也涨0.25个百分点。但是, 不同久期之间的幅度经常是不同的,比如加息,一年期贷款加息0.25个百 分点,5年期可能只加息0.2个百分点,而活期则经常不加,降息反之。 这种对应档期加减息程度相同的称作对称加减息,不同的则称非对称加减息,比如,一年期贷款加息0.2个百分点,而一年期存款加息0.25个百 分点。

很多投资者可能想当然地认为,在对称加减息的情况下银行的净息差不会受到影响。但是,实际情况完全相反,即使是在对称加减息的情况下,银行的净息差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相对来说,对称加减息的影响更容易衡量,所以,我们不妨先来分析一下对称加息对净息差的影响。假设央行进行了一次对称加息,贷款各档期利率加0.25个百分点,存款各档期利率加0.25个百分点。假设两家银行只有存款、贷款和自有净资产三类, 其资产负债分布如表4. 6所示。

投资银行股之净利息收入

下面分别计算一下两家银行的净息差变化情况,其中自有净资产不产生利息,所以加息无影响。而活期通常也不会跟随加息降息产生变动,所以也没有变化。通过计算可以得岀,银行A净利息收入增加17.5亿元, 净息差扩张0. 175个百分点。银行B净利息收入增加12. 5亿元,净息差扩张0.125个百分点。所以,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在对称加息的周期中,银行的净息差会扩张;

(2 )净息差扩张得益于活期存款通常不会跟随基准利率加息而加息, 所以,活期占比越高的银行在加息周期中受益越大。


非对称加减息

上述假设是相对简单的,下面我们考虑一个复杂的案例:1年期存款加息25个基点,3年期存款加息20个基点,5年期存款加息20个基点, 活期加息5个基点。1年期贷款加息20个基点,3年期贷款加息15个基点,5年期贷款加息15个基点。在这种条件下,我们可以算出银行A净利息收入增加7亿元,净息差扩张0.07个百分点。银行B净利息收入增加3 亿元,净息差扩张0.03个百分点。由此可见,在非对称加息的情况下,银行的净息差扩张会受到限制,特别是在活期加息的情况下,会严重影响净利息收入增加的力度。如果非对称加息的差距进一步加大,银行的净利息收入甚至可能会减少。

在加息的情况下净息差会扩张,反过来在降息周期,银行的存贷净息差会降低。这也就是为什么在持续加息的周期中,银行的业绩可以持续快速提升。而在持续的降息周期中,银行的收入增速会显著下降甚至负增长。


加息对不同银行的影响

在前面我们探讨了在存贷款体系下,加减息对银行的影响。但是,实际上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除了存款和贷款外还有同业拆借、 同业存放、同业存单、投资资产等。这些资产很多不是跟着存贷款基准利率变动,而是跟着市场利率变动。所以,银行对于加息或降息的反应情况复杂得多,我们不妨来试着探讨一下。

在开始具体讨论前,我们首先有必要对银行的资产负债情况有一个大致的划分,这是因为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对加降息的反应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先看负债端,银行的负债端主要的“大头”包括:存款负债(活期+ 定期)、同业负债(同业拆借+同业存单)、央行拆借在资产端则主要包括:贷款(短期贷款+长期贷款)、同业资产(包括同业拆出)、债券、应收投资等。银行最常见的资产匹配方式是:存款配对贷款,同业负债搭配同业资产和应收投资。

其次,我们需要讨论的是加息的模式。最近几年,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加息的路径和十几年前相比丰富了很多,主要包括:加基准利率,加央行拆借利率,通过数量型货币工具提高市场利率(Shibor)。其中,加基准利率分为对称加息和非对称加息。加央行拆借利率就是央行通过“麻辣粉”(MLF)、“酸辣粉” (SLF)等货币工具提高金融机构从央行获取负债的成本,进而这种变化会作用于整个市场的拆借成本,最终影响市场的实际存贷利率。


两种不同的“幸福痛苦曲线”

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加息对于不同的资产负债匹配有何影响。对于存贷款配对的资产负债来讲,加基准利率、加拆借利率或数量控制对于活期利率基本没有影响,因此,活期负债的成本基本不随加息发生变化。而长期存款只和基准利率的调整有关,要到存期结束才能重新定价。长期贷款多数是发放给了按揭个人、国企和地方政府这些信用良好的主体。目前多数情况下,长期贷款是“盯住”基准利率的,而且亟定价周期在半年(部分国企贷款)或者一年(按揭)。所以,长期贷款对基准利率的加息敏感, 但是对市场利率的变化不敏感短期贷款多数是发放给企业的经营贷款, 多数是“盯住”市场的短期利率并有所上浮。

对于同业负债和同业资产+应收投资的配对,三种加息方式对资产端和负债端都有类似的影响,但是,对于久期的影响是不同的。总体来说, 同业资产和负债都是短期对加息的敏感度更高,而长期对加息是不敏感的。所以,如果完全没有期限错配的情况下,加息本身对于这种组合其实只会产生中性的影响。但是多数做同业的银行是依赖期限错配获利的,那么,在加息周期下,期限错配会造成息差缩小(短期负债加的多,而长期资产加的少)。

综合考虑上面两种不同的组合在不同加息周期下的影响,会出现两种不 同的“幸福痛苦曲线”。这两种曲线存在明显的差别,首先同业业务在高息周期整体处于“痛苦区”,而在低息周期整体处于“幸福区”;而存贷业务正好相反。另外一个差别是,同业业务在加息周期中存在一个“非常痛苦区”, 这是期限错配造成的,短期负债利率重定价周期明显短于长期资产的重定价,而这一 “非常痛苦区”只有在加息速率减慢或者持平后才会结束。现 在,很多朋友认为以同业为主的银行资产重定价完成后息差会马上改善, 但是不要忘了资产配置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只要市场利率上升的趋势没有明确放缓或结束,同业业务的“非常痛苦区”就不会结束。而存贷类业务模型,由于活期利率基本不动,所以不存在明显的“非常痛苦区”。


投资银行股之净利息收入


不同的银行通常两种模式都会有,但是比例会有明显的差别,这也就 造成了不同的银行在加息周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不同加息策略对银行的影响

假设在未来3个月内央行将采取不同的加息策略,有两家银行,A银行以存贷业务为主,活期占比高;B银行以同业业务为主,活期占比低。 我们来看看在对称加基准利率、不对称加基准利率和加央行拆借利率三种情况下,两家银行息差的变化。

加基准利率(对称加息):A银行息差短期会有一定增加(短期贷款重定价),中期会有比较明显的增加(长期贷款重定价);B银行息差短期 基本不变(短期贷款重定价,短期同业负债重定价),中期息差会有一定 增加(长期贷款重定价)。

加基准利率(非对称加息):A银行息差短期基本不变或略微增长 (短期贷款重定价),中期会有一定的增加(长期贷款重定价);B银行息 差短期略微下降(短期贷款重定价,短期同业负债重定价),中期息差基 本不变或略微下降(长期贷款重定价)。

加央行拆借利率:A银行息差短期基本不变或略微增长(短期贷款重 定价,长期贷款和活期不变),中期会基本不变或略微增长(长期贷款和 活期不变);B银行息差短期略微下降(短期贷款重定价,短期同业负债 重定价),中期息差会有一定下降(没有明显脱离非常痛苦区)。

所以,无论采用何种加息策略,相对来说A银行的息差表现都会优于B银行。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与利率管制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进行融资的利率水平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它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与利率市场化相对应的是利率管制。利率管制即银行发放贷款的时候按照规定的利率放贷,而不允许银行按照不同的客户风险制定不同的贷款利率。实际上利率管制很容易导致金融抑制,降低资金在社会中的配置效率。原理很简单,由于贷款利率相同,银行肯定倾向于放贷给风险最低的大型企业。而社会经济中最活跃的经济成分往往不是大型企业,而是广大中小企业或新兴企业,但是这些企业缺乏抵押品,风险较高。如果允许银行利率浮动,银行可能还会有动力提供资金支持。但是在利率管制的环境,这些中小企业是很难获取资金支持的。因此,利率市场化本身有利于提高资金在经济活动中的配置效率。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在中国早已开始推进,一直在循序渐进地向前推进。在实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前,中国的利率体制是由央行制定各期的存款基准利率和贷款基准利率。而利率市场化在中国的主要任务包括放开存贷款利率浮动限制,最终实现利率并轨、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对于放开存贷款利率的浮动范围,中国人民银行早就开始逐步推进了。

(1) 200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贷款上浮取消封顶,下浮的限制为 0.9倍基准贷款利率,允许存款利率下浮放开限制。

(2) 2013年7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令面取消贷款利率管制,贷款利率实现全面市场化自由定价。

(3) 2015年10月24日起,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等不再设詈存款上浮限制。这表明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已经完全放开,剩下的任务只 有利率并轨、取消存贷款基准利率了。

关于利率并轨,2019年8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了全新的“LPR 定价机制”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 , LPR)是商业银行对其最优 质客户执行的贷款利率,其他贷款利率可在此基础上加减点生成。原来的 LPR是由9家代表银行协商确定,实际上锚定贷款基准利率,基本长时间保持不动。银行更多的还是以贷款基准利率浮动加点的方式给各种贷款定价。在全新的定价机制中,最重要的变化就是LPR将会以MLF (中期借贷便利)加点的方式定价。这也就意味着,未来如果MLF下调,那么理论上 LPR应该保持加点数不变,所以最终LPR会跟随MLF下调。

如果未来所有的贷款利率都以LPR加点的方式决定,而LPR又由MLF 加点形成,那么贷款基准利率就名存实亡了。类似地,存款基准利率也可以用MLF减点的方式形成。最终,MLF就可能演变成类似于美联储的联储拆借利率,而存贷款基准利率就会自动向MLF并轨。


对利率市场化的误解

很多投资者将利率市场化视为银行业最大的利空,认为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压低银行业的净息差,并且以日本、中国台湾等实施了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作为案例,因为它们推行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业的利润都被显著挤压。

这实际上是对利率市场化的显著误读。首先,钱就是银行经营的商品。如果把银行比作一家面包店,拉来的存款就是面粉,放出去的贷款就是面包,利率是对应的价格,而净息差就是面粉和面包之间的差价。我们都知道商品的价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供求关系。如果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旺盛,那么贷款的利率自然就会提升,净息差就会扩大。反之,净息差就会缩小。

日本和中国台湾的银行业净息差之所以在利率市场化之后持续走低, 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二者的经济在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后持续低迷。中国台湾在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初期,银行的净息差曾经跟随经济增长经历过一 段时间的提升。后来,中国台湾银行业净息差的崩盘完全是因为经济衰退。观察同样完成利率市场化的美国,可以发现银行的净息差长期保持在 一个比较合理的区间振荡,并没有大幅下跌。由此可见,利率市场化并不一定带来银行业的净息差收窄。

相关内容

2013 银行活期存款总额(2013 银行活期存款总额是多少)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