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币知识 >

人民币 开闸(人民币开闸放水)

2023-05-05 15:17:07 币知识 阅读 0

Bitget下载

注册下载Bitget下载,邀请好友,即有机会赢取 3,000 USDT

APP下载   官网注册

#2月财经新势力#


这是熊猫贝贝的第1554篇原创文章


开题明义,这篇文章对于2023年谋求发展,寻找投资方向的中国群体,很重要。


刚刚过去的2022年,中国的央行共超发了28万亿的货币。

这是有依据,来源可溯的官方数据:

2022年央行在全国的货币发行总量是266.43万亿,而2021年货币发行总量为238.29万亿,用2022年的货币发行总量减掉2021年,因此得出2022年央行超发了28.14万亿的货币。

只看数字可能没有什么感觉,从经济逻辑和货币原理出发,给大家解释一下:

2022年央行新印刷了28万亿人民币,这平均到14亿国人头上,咱们每个人能分得到20000块,但这对于普通群体来讲只能通过贡献劳动力才能获得属于自己的部分份额。

如果没有涨工资,普通人基本只能等着手里的那点积蓄被贬值,或者拥有优质固定资产其升值部分可抵消掉被贬值的总资产,前提是固定资产能够变得了现!

严格来讲,央行超发的28万亿等于货币总量已经贬值10%都还要多,要保证自己的积蓄不被贬值唯一的办法是在过去一年家庭总收入算上家庭人口在内,原个人工资增加到超发货币与每个人的份额持平。

但要想每个人都能均分到国家超发的货币份额,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大家算算,你去年在保持前一年水平工资的基础上拿了多少别人的那份超发货币?

有多少人又低于此水平呢?

而2022年中国的GDP增量是多少?只有3%。

10%VS3%,哪怕是没有任何经济学基础的普通人,都应该明白,这是货币政策边际效应衰减的现实体现,超发了10%的货币,才换来3%的经济增量,投入产出比已经非常差了。

而这样的情况,进入2023年,还在延续:

2023年首月,央行公布的金融,非常炸裂。

1月份人民币贷款增加了4.9万亿,比之前绝大多数机构预测的4.3-4.5万亿还要多了10%,创下了单月历史记录。

值得关注的是以下这两组数据:

一边是企业部门发力贷款,46800亿,创历史新高

一边是居民部门加油存款,增加了6.2万亿,同样创历史新高

相关的2023年首月金融数据的专题分析我前几天已经写过文章,这里不再赘述,主要聚焦居民和企业在“货币超发”大背景下,存贷行为上的背离现象。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经济现象,事实上,复盘中国的经济历史,从建国以来,以及国内金融数据统计公布有史以来,如此剧烈的居民部门贷款和企业部门贷款的分叉现象,是第一次出现。

第一的特殊意义,不用多说吧?

关键是,货币超发的大环境,以及持续增加的货币量,结合中国国家对经济和货币管理的规则环境,2023年,中国的经济环境,会产生哪些可能的“化学反应”?

这篇文章将基于货币流向的相关经济学,结合中国当下经济环境中的现实表现和实际情况,对2023年中国经济领域货币走向,进行专题深入的研判分析。

货币流向,决定财富方向,决定投资回报,就好比现实中高铁和步行的效率差距,不仅仅在中国,实际上全世界任何国家和经济体都是这个逻辑:看清和跟随一国货币的流向,对于普通群体来说,比看懂政策,熟悉规则的意义更大,也是实现财富跃迁,阶层突破的必要条件,没有之一。

关注动向,把握本质,看清主线,研判趋势,指导行动。

本文已反复自查合规,不碰红线,语言平和公允,不带价值导向。

内容有依有据,分析理性客观。

硬核内容,错过不再。

以微见著,洞察先机,把握趋势,指导决策。

PS:

  • 文章略长,内容的阅读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耐心,并且需要进行思考。
  • 内容不求讨好所有读者,写作分享也是一个阅读群体和写作群体互相选择的过程。
  • 每个人的认知层次不同,不做强求,这篇文章的内容不是什么大路货,也不是什么看完能够带来轻松愉悦精神满足的爽文,请结合自身需要和认知需求理性看待。
  • 头条独家文章,抄袭搬运必究!(有看到抄袭搬运的读者朋友也请帮忙举报一下,原创标签只有在头条平台。感激不尽!)

(如果这篇文章在其它资讯平台被看到,不用怀疑,就是抄袭搬运,厚颜无耻)

选择大于努力,思维决定层次,是任何时代任何环境下的重要规则。

2023年开局,央行印钞机油门的轰鸣声持续作响,钱都往哪里去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1

重要的认知基础:货币是如何进入市场,影响到每一个普通个体的?


如下图所示:信用货币时代,可以简单理解为,商业银行是货币流入市场的中介,央行就是商业银行的银行。

而流向了市场的钱,并不只用于给普通群体发工资。

2023年开局,央行印钞机油门的轰鸣声持续作响,钱都往哪里去了?

图片来源:网络

现代各国的法定货币,是通过债务创造的,也就是说,贷款贷出来的,所以法币也叫债务货币或信用货币。

简单来说,可以理解成,政府发行国债,央行买下国债,把与国债对应的货币给政府,政府再把货币用出去,货币就这样发行了出来,对于政府,货币是资产,国债是负债,但对于央行,国债才是资产,货币则是负债,资产负债要平衡。

央行的资产负债表扩大,就意味着投放更多货币,称为扩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缩小,就意味着回收货币,称为缩表。

货币发行的另一种方式,则是银行的贷款,银行将存款保留一部分,称为准备金,以备储户提款,其余的钱则贷出去,赚取存贷利差。

贷出去的钱流通后又被存入银行,留下部分准备金后,继续贷出去,循环往复多次,这样,银行可以通过少量起始存款,制造出多倍于起始存款的贷款,称为货币乘数效应。

贷款其实就是向社会投放货币的方式。

如果银行降低存款贷款利息,人们就会倾向于少存钱,多贷款,这就相当于向社会投放货币;

如果银行提高存款贷款利息,人们就会倾向于多存钱,少贷款,这就相当于从社会回收货币。

如果银行降低准备金率,就可以向社会贷出更多钱,称为降准;

如果银行提高准备金率,就可以减少向社会贷出的钱,称为加准。

社会上流通的货币多了,商品服务纷纷涨价,就是通货膨胀,反之则为通货紧缩。

在通货膨胀的过程中,富人持有的地产、房子、矿山、工厂、股份、艺术品等资产是不断升值的,而且富人往往还会贷款负债经营,富人也有更多资源更多机会,更容易利用法律和政策谋利,穷人持有的少量存款和富人的负债不断贬值,加大了贫富差距。

在银行放贷的过程中,必然是政府、国企、富人容易拿到贷款,因为他们有资产抵押。

富人拿着贷出的钱,趁着货币还没贬值买资产,等到货币充分流通到社会中,物价普涨的时候,再卖掉少部分资产,即可轻松还债。

全世界都一样:每次金融危机,央行印钞大放水救市后,贫富差距都会扩大一轮。

所以,用所有人都能明白的语言来解释货币流向,其实并不复杂,那就是国家允许什么行业,什么企业,什么人负债,这个放债的过程,就是货币被创造出来的过程。

超发货币并不可怕,实际上也没有多少值得关注的意义,关键要看,对应的银行资产表上,是哪些行业,公司,还有个人的负债与之对应,这才是货币流动的方向。

从这个原理出发,实际上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来说,贫富差距,社会财富分化的问题,是无解的必然。

但是在中国不一样,中国不仅有信用货币扩张体系,还有大政府大市场的宏观货币流向管理手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中国国家的对于货币流向管理的有形之手力量,是碾压信用扩张体系的。比如国家主导基建投资,村村通工程,将铁路铺设全国等等,这都是资本主义国家信用货币体系无法实现,或者没人愿意做的事情。

看懂这个关键,至关重要:中国的货币政策是基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原则主线,而资本主义国家,是资本撬动货币增量的主线。

2023年开局,央行印钞机油门的轰鸣声持续作响,钱都往哪里去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2

钱去哪里了?2023年中国央行印钞机持续轰鸣背景下的几个经济现实分析


毫无疑问,中国的货币环境其实从2022年开始,就已经进入了“超量发行”,并且在信用扩张体系里面明显出现了对经济带动边际效益衰减的特殊阶段。

之所以说特殊,是货币超发的事实之下,中国的经济环境中并没有在某个领域出现明显的“货币现象”。央行的印钞机轰鸣声持续了这么久,延续进入了2023年,股市没涨(2022年还持续阴跌,2023年开年反弹无力)、楼市也没涨(全国房价2022年跌破万元均价),物价也平稳,居民收入也没有全面暴涨……那么,超发出来的钱都去哪里了?

国家统计局10日发布数据,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1%,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0.8%,国内物价保持平稳运行。


钱去哪里了?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几点分析:

首先,货币流动必然伴随货币现象,中国经济环境里面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胀通缩表现,只能说明超量发行的货币,还停留在国家的金融系统里面,要么就是在央行,要么就是在商业银行,以负债的形式存在,并没有多少真正进入到市场,形成资产。

有个专业名词,就是形容这种情况,那就是“金融空转”。

经济环境中没有个体,企业,行业以自身信用和业务来撬动贷款,钱出不去。

其次,2023年企业部门贷款暴涨,但是并没有明显的扩张经营,扩大投资,创造就业市场繁荣的明显表现,说到底银行为了完成贷款指标,找不缺钱国企来贷款,国企转身就存入了银行,最后货币在金融系统空转。

其实逻辑和上面一样,无非就是利率的游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让钱进入经济环境。

钱会流向不缺钱的人,爱会流向不缺爱的人,苦难流向最能吃苦的人,真正有资金需求的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创业群体,在没有资产和信用背景的情况下,是拿不到银行正规低息的贷款的。

银行向来都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需要贷款的民营企业都是缺钱的人,但还款能力差风险大。不过真的缺钱的人,反而才真正能实现货币进入市场流动。

国企,以及有资产和信用背景的企业和个人,实际上在收入上是有托底的,面对做大做强的需求和生存挤压的考验,其实和真正需要银行贷款的群体,是完全不一样的。

然后,国家投资和地方债务用钱,这样的钱进入市场的效率很慢。

国家投资,什么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大型新基建,还有修路、修桥、水库,包括前几天“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的以工代赈。

地方债务,对应地方政府信用,什么转移支付,工资保障,管理成本逐年增加。

这个其实美国也有这样的情况,比如美国政府支援外部战争,实际上美元从政府到军火商集团,美元并没有离开美国本土,就被创造出来了,但是这样的钱,要说进入经济环境,产生影响,必然需要一定的过程和时间。

最后,就是经济结构中,居民部门主动修复负债表,积极降杠杆,导致了金融部门的资产表受到冲击。

这个很好理解,比如房贷,实际上房子是银行的资产,房贷是居民的负债,居民负债对应的利息,就是银行的利润。

2022年延续至2023年的提前还贷潮,对应的就是居民消灭和清理负债,将资产从银行拿到自己的手上,这就导致了银行的利润受到挤压,资产表受到冲击。

2023年开年,各地房贷利率一降,结果全乱套,中国人向来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又进一步刺激民众大规模提前还贷。


所以,综合以上分析,那些大肆宣称高M2,货币海量超发,中国房价要涨,物价要飙升,股市要大牛的论调,是不是不攻自破了?

现实情况就是:央行超发的货币绝大多数,都在金融系统里面空转,一直都出不来。

金融空转就是当前正常、超量发行的货币、信贷无法有效流入实体经济,按照道理应该流入实体经济的,但是基本上流入金融系统,在金融体系内循环,实现资产价格的增长。


金融空转这是金融资本时代的必然,预测会较长时间,或者未来基本上要伴随金融空转时代。


实体经济中投资收益率过低,导致资产荒,才让央行发出去的货币,再次以现金的形式滞留在企业账户上,并没有通过投资而形成货币创造效应,这就是所谓的金融空转。

2023年开局,央行印钞机油门的轰鸣声持续作响,钱都往哪里去了?

图片来源:网络

3

趋势研判:2023年,中国超发的货币,后续将如何发挥作用?


“金融空转”既包括资金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流转,也包括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前被拉长融资链条来套利的行为。

从实际情况来看,资金停留在金融体系内的情形包括金融市场投机等业务,拉长融资链条则包括同业业务向以收益为目的的投资行为转变、借助理财信托拓展通道等的“加杠杆”业务等。

本质而言,“金融空转”是流动性从金融市场向实体部门传递的过程中发生的不合理配置。

当然,金融空转最值得关注的一个特点,就是金融空转,是经济危机和金融风暴这样的风险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金融空转带来的问题会很多,具体包括:

(1)实体经济投资额度越来越少,因为实体经济没有利润,或者说利润比较低,远远不及虚拟经济的利润;从而带来就业机会的大幅减少;

(2)经济会越来越空心化,金融领域会越来越强,这对中国不是什么好事情;

(3)金融杠杆会越来越高,因为资本是趋利的;

(4)越来越多的搞不清楚的互联网金融创新、金融创新会出现,如美国金融体系那样。

我们将会看到:一方面实体经济在不断衰退,而另一方面金融体系会越来越发展,实际上就是中国实体经济空心化。

历史上,我们已经看到过美国、英国是这样了。

所以,2023年,中国经济想要实现真正的,全面的复苏,并且在未来保持持续的发展和真实增长,那么对于中国的国家来说,如何解决金融空转的当下现实情况,让货币顺利进入到经济环境和市场中的各行各业,将成为必然的政策课题。

金融空转,如果引导不好,或者管理不到位,一旦猛虎开闸,对于经济环境就是洪水猛兽一般的冲击。

这个在中国已经有过两次教训,一次是08年的4万亿,另一次,就是2016年的货币化棚改。

每一次,都让中国的房价产生了飙升,让价格泡沫在楼市中不断产生和积压。

在实际操作中,只有市场借出来的钱,才真的是钱,大家都不去借,就没有钱流出来!

这就是中国房地产为什么被称为货币信用关键渠道的原因所在。

2022年以来产生的金融空转,最大的原因,就是中国房地产经济和楼市这个信用渠道堵塞了。

如果人民群众不去贷款,就没有水放出来。为什么大家不想贷款了呢?

一是负债太高,没法背负更多债务,再说银行也不想放贷,还不上的概率很大;

二是对未来预期悲观,对于主流群体而言,如果不是为了买房,贷了款用来干嘛呢?

说到底,又回到了经济社会环境中关于“信心和预期”的讨论上面来了。

金融空转的产生,就是信息不足,预期不明的必然结果。

但是国家不可能容忍金融空转的情况长期持续的,中国的银行,都是国家的。

所以,2023年,扭转企业部门和居民部门的预期,修复信心,将成为国家政策的必然主线。

2023年中国经济接下来怎么走,关键不是看什么M2,什么货币总量,而是要看国家如何解决金融空转。

三个方向,一目了然,要么物价涨,要么股市涨,要么楼市涨,然后带动市场流动性,最后带动大家收入涨。

这个顺序很重要,虽然很多人会有情绪,但这就是经济规律,和万有引力一样的,不会因为某些群体的不喜欢,不接受的情绪就不存在。

中国的每次货币超发,基本都会带来股市和楼市火爆,但是传导会延迟一年。

比如08年推出的4万亿,09年股票和房价才上涨。

比如15年M2超发,16年全国房价才起飞。

可以理性推测,2022年超发的28万亿,大概率在2023下半年或者2024年会刺激一波资产价格上涨或者产生消费领域通胀效应。

1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表示,预计2023年我国通胀水平总体仍将保持温和。

温和通胀的说法,其实就是时间换空间,现在来看这个开年金融信号,是不是更容易结合理解了?

2023年股市迎来了全面注册制,水大鱼大,但是捞鱼的也多了,这个懂的自然懂,没啥大牛的明确预期;

至于房地产,不管市场如何热闹,舆论炒作如何积极,实际上除非换贷,提前还贷的势头得到彻底扭转,居民部门从去杠杆转回加杠杆,否则房产作为资产的价格行情就没有确定性支撑。

还有其他说什么引导货币进入科技创新,技术突破,科研投入的说法,其实都是门外汉,这上面花钱,还需要教国家做事?这样的投入,和普通群体和经济环境其实并没有短期直接的关联。

可以明确的是,2023年,中国经济要复苏,要持续发展,在金融系统里面空转的海量超发货币,必然是要进入经济环境和市场,发挥威力的。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是不是?

2023年开局,央行印钞机油门的轰鸣声持续作响,钱都往哪里去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写在最后:

基于现实来看,2023年在中国经济环境中,应该如何看清主线,指导行动?


2023年,中国过去几十年最重要的货币中介资产,也就是房地产,是解决金融空转的关键所在,所以,一轮全面的刺激是必然的。

但是和过去两次不一样的是,这一轮的刺激,注定是最后一次,国家也必然会极度警惕和克制,中国未来10年是低利息时代的趋势,货币不断放水,即使经济不涨,资产也会涨。

有人会提出疑问,那为什么不会是股市涨?不会是实体经济环境通胀,非要盯着房地产?

很简单,中国的股市从建立之初,定位就是为实体经济和产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工具,而不是负责分配财富,分享红利的市场,有多少企业和公司,明明业绩不错,股价走势和表现一塌糊涂的?

不是说中国股市没有机会,只不过要走向成熟,还需要过程,还需要时间,还需要国家管理对于人性和资本收割的管理更加成熟。

短期来看,中国的金融市场,基本上就要用看中国男足的态度去认知:不能没有,未来可期,但是当下就是不行。

而消费市场放任通胀,那就是灾难,稍微懂点经济学的都明白,很多价格一旦涨上去,想要降下来,就很难了。

中国能够在2020年全球疫情爆发以后,在全球超发货币的大背景下将通胀控制的最好,实际上最大的功劳,就是金融空转,以及房地产这个压舱石。

所以,并不需要说什么大道理,接下来,中国的货币发行量面对经济复苏的需求和现实情况,只会越来越多,而“金融空转”也必然不会长期保持。

毕竟“堵不如疏”的道理大家都懂,不管这个闸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打开,何时打开,打开到什么程度,中国经济2023年的复苏,后续的持续发展,都必然会迎来“开闸”的那一天。

具体怎么做,没办法直说,写这个文章,并没有丝毫什么功利和引导的意图,纯粹一点,对大家都好,能在这样一个浮躁功利的时代看点有价值的东西,这件事本身就很有意义。


低利率,高流动性,信用宽松的必然趋势之下,不同的个体如何去适应生存,并谋求发展,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去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答案并不神秘,逻辑和因果,包括趋势分析其实已经说的很清楚了,至于不同的人,能有怎样的理解,那就不是我能决定了。


以上,就是基于中国2023年开年以来货币发行的情况,结合经济现实和相关常识,进行的一次专题讨论和深入研究的内容,和各位读者朋友们,进行一个交流和分享。

2023年开局,央行印钞机油门的轰鸣声持续作响,钱都往哪里去了?

图片来源:头条图库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最新规定,本文内容和意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关于置业,投资等行为的明确建议,入市风险自担。)

以上正文,来自@熊猫贝贝小可爱

交个敢说真话,会说实话,善于观察的年轻人朋友,可好?

原创写作分享不易,如果觉得文章不错,欢迎转发点赞。关注本人

实力原创,头条独家,如有抄袭搬运侵权行为,必究!

有问题欢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问必答,谢谢各位。

相关内容

人民币 开闸(人民币开闸放水)文档下载.: PDF DOC TXT

猜你喜欢